海街日记
二姐佳乃在外过夜,三姐千佳趴在屋里只伸出头来提醒佳乃在外过夜的话最好还是带一个「那个」,话音未落,就听到大姐幸严厉不耐烦的声音,依次把两姐妹都「训斥」了一番。不到半分钟的时间,电影在开头就用平缓的镜头干净利落的交代了三姐妹的性格,而这也一直延续到影片的末尾。
还没看到一半,内心就已经抑制不住对这部电影的喜爱,影片里的人都简单,素雅,干净,安静的过着各自的生活。日式的木屋,地板下窖藏着梅酒,电风扇无力的摇摆转动,狭小紧凑有序的厨房,不时传来风铃的声响。「散漫」在这部电影里变成了褒义词,连色彩也变得与世无争,而镜头跟这样的基调亦是异常符合,看起来都是静止不动的镜头,仔细看会发现大多是平缓到感觉不出来的横向移动,潜移默化的让人感觉到时光在慢慢消逝,但却又并不慌张。
佳乃下班回家准备洗澡时,突然发现了浴室有只蚱蜢,接着镜头就切到了木屋外,佳乃还在尖叫,幸不慌不忙的站起来,随手卷起手边的杂志走向浴室;镜头没有移开,还是用缓慢到感觉不出来速度移动着,静静的记录屋里其乐融融画面。隔着纱门,千佳在给小铃形容时蚱蜢,双手用力向后伸,把肘部抬到最高,实在太形象了,我一个人在电脑前傻笑了好久,实在太喜欢这一幕。
佳乃跟幸因为母亲的事情,吵了起来,我开始担心会不会有人离开这个家,担心小妹会不会做出什么傻事来,自私的希望剧情就这样平淡的走下去,想着电影会在某个场景切换时黑幕时打出字幕,戛然而止,我希望电影就这样结束。双方无话后,就切到了佳乃和千佳出去买菜的场景,而幸和小铃则在家里准备饭菜。突然想起了李安的《饮食男女》,吃饭这件事情在某些场合下已经远远脱离了它的本意,需要一个这样的场景双方卸下身体和精神上的包袱坐下来去和解。看第二遍的时候才发现食物在这部影片是人与人之摆脱不了的羁绊:小铃喜欢的丁沙鱼吐司,是父亲去世之前经常给他做的,再次吃到时得知是食堂大叔最初随手当午饭吃的;大姐幸做海鲜饭因为这是妈妈教她的唯一道菜「为什么要加海鲜,因为不用像肉那样煮很久」;幸和妈妈离别时也特意赶回家给妈妈装上外婆做的梅酒;虽然姐姐们评价不好,千佳还是喜欢做鱼糕咖喱,因为那是外婆的味道。食物把最亲密的两个人紧紧的连在了一起。就像我一样,吃到什么东西都会下意识的跟我妈做的比比,而最终的结果往往还是觉得家里的好吃,因为那种味道已经深深的扎在记忆中了。
电影就像它名字一样,用「日记」的方式把四姐妹的生活记录了下来。有好的,有坏的,有高兴的,有伤心的,一步一步的推着你向前走。没有离奇的剧情,没有强烈的感官刺激,就像我们大多数人所生活的那样,平凡却能够感觉到美好,最后,幸把小铃的身高记在了木柱上,也意味这这个家庭接纳了她,小铃自己也接纳了自己,开始与姐姐们分享父亲的事迹,开始向姐姐们敞开心扉,就像在一个雨天回家洗完澡后,敞开浴巾正对庭院。
电影始于一个葬礼,结束于另一个葬礼,但并不会让人感到沉重,更多感受到的是生活力量。就像影片最后导演借「海猫食堂」老板之口说出的那句话
如果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还能有感受美好的能力,那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吧。
好想就躺在电影里木屋的台阶上,待一下午。
好想去日本。